
2025年5月19日下午,复旦创新与数字经济前沿讲座第12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0会议室召开。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劼应邀分享其与合作者的研究 “AI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 Time-Quality Relationship and its Implications”。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学悦主持,吸引了众多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讲座伊始,陈劼老师介绍了本项研究的核心动机。她指出,当前关于AI对生产率影响的讨论多集中在产出提升和生产时间缩短这两个方面,但实际应用中,AI使用者并不总是选择提高产品质量,也很可能倾向于以更高效率生产更多普通质量的作品。因此,研究AI参与下时间投入与产出质量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紧接着,陈老师详细阐述了他们团队的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该研究采用了对照实验设计,要求所有参与者各自绘制两幅画,具体分组如下:对照组全程不使用任何AI辅助绘画工具;实验组第一幅画不使用AI,第二幅画则在创作过程中使用AI工具辅助。在创作过程中,专家团队在五个设定好的时间节点对每幅画作进行评价,动态记录作品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轨迹。为了全面评估AI对绘画产出的平均效应及其在不同时间区间的异质性,她们采用了双重差分模型和事件研究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陈老师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创作初期,AI能显著提升作品的平均质量,但随着创作进程推进,这一提升幅度趋于平缓。值得关注的是,大约三分之一的创作者在使用AI后,虽然最终作品质量有所下降,但创作所需时间大幅缩短,实现了显著的时间节约。总体而言,AI参与使画作完成的平均时间明显减少,而整体作品质量却未显著提升。此外,研究还发现,创作完成时间的分布由原本的单峰结构转变为双峰,表明部分创作者在AI赋能下形成了“快速完成”与“保质创作”两类不同策略的群体。对此,陈老师指出,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影响创作者时间与质量权衡选择的具体因素。

在持续约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陈老师与现场师生就实验设计细节及研究结果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激发了大家对于AI与创意劳动关系的更多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