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动态

我们向每个人分享关于创新和数字经济研究的洞见

研究院动态

复旦创新与数字经济前沿讲座第六期回顾 | Competition and Reforms under Uncertainty: How Market Works?——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刘瑞明教授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18

2024年12月18日下午,复旦创新与数字经济前沿讲座第6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4会议室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刘瑞明教授应邀分享其最新研究“Competition and Reforms under Uncertainty: How Market Works?”。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学悦主持,吸引了众多校内外教师及学生的热情参与,刘老师同各位参与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从亚当斯密于1976年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理论起,市场的有效性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阿罗德布鲁模型进一步为市场的有效性提供了严格的微观证据。然而,上述证明所要求的“完全信息”条件在生活中往往很难实现。刘老师的研究关注非完全信息下的企业改革,他以车企通用汽车为例引入:通用汽车作为一家卓越车企,面对新能源汽车改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拥有技术上的先动优势,本应早早切入电动车赛道的通用汽车,却一直等到电动车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时,才开始从事混动等业务。

上述案例中,通用汽车正是由于技术转型的成本具有不确定性,才迟迟没有采取最优的技术研发战略。因此,刘老师的研究聚焦市场竞争在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消除错配、实现最优,其分析表明市场竞争能在不确定性下依旧保证市场有效。具体地,在投票式民主中,可能会出现两种错配,即对大多数人有利的改革可能不被通过,而有损大多数人利益的改革却得到推行。刘老师构建了一个企业技术转型的理论分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企业具有研发和生产两个部门,其中超过半数的员工属于生产部门,其余员工则属于研发部门,所有员工投票决定是否进行技术转型。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给定每位员工进行技术转型所面临的个人成本具有不确定性,投票结果将导致上述两种错配。

刘老师进一步在理论分析中引入企业家精神和人力资本,发现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企业家精神将减轻第一种错配但会强化第二种错配,而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两种错配都具有缓和作用。

刘老师的研究回应了产业组织、改革经济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听众们针对研究假设、微观基础等问题与刘老师展开讨论,讲座为认识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有趣的全新视角。

最近的研究成果

Copyright © 2023 复旦大学-图卢兹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