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动态

我们向每个人分享关于创新和数字经济研究的洞见

研究院动态

创新与数字经济前沿讲座第四期回顾 | 科研人员的计件工资制——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史冬波副教授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14

2024年11月14日下午,复旦创新与数字经济前沿讲座第四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史冬波应邀分享其与合作者最新研究“’Piece-Rate Pay’ for Science”。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学悦主持,吸引了众多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六次产业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的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

史老师首先介绍了科研激励机制的演变过程。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励科学研究,各国科研机构广泛采取基金支持、奖金和晋升机制等事前和事后激励机制。中国高校的科研奖励机制起源于1990年,建立了针对论文发表的“计件工资”奖励机制。在本研究关注的中国四家顶级医院中,论文发表的现金奖励由影响因子决定,这一外在激励深刻改变了知识生产的过程。

史老师的研究关注与发表相关的现金奖励将如何影响科学家的科研行为,尤其是如何影响发表数量与质量的权衡。首先,研究基于中国四家顶级医院的发表奖励政策和发表情况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每篇论文发表的现金奖励增加,会显著增加医生的发表数量,尤其对于低影响力期刊的发表数量,然而,发表奖励却降低了论文的引用数量,减少了探索性研究。通过一个断点回归设计,研究发现在发表奖励发生变化的影响因子门槛附近,现金奖励使得论文发表数量在门槛两侧的分布发生显著变化,这一现象在较小的影响因子门槛两侧尤为显著。


为了研究科研中的最佳激励设计问题,研究构建了一个科研人员努力决策的结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科研人员的道德风险和科研人员与期刊之间的匹配机制。在允许非线性定价的条件下,该模型解出了最优激励合同,并基于此通过反事实分析展示了最优合同将如何提高论文发表质量的整体分布。此外,对匹配机制的反事实分析表明,发表质量的整体提高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最佳匹配机制进一步放大。

在全长两小时的讲座中,史老师与在场老师、同学们围绕现实背景、模型设定及研究拓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最近的研究成果

Copyright © 2023 复旦大学-图卢兹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